芜湖

首页>地方频道>芜湖>要闻

芜湖:共建合作社 一起当股东 施茶湖畔春意浓

  施茶湖,是芜湖市湾沚区花桥镇境内的一处天然湖泊,也是一个充满诗意,能瞧见稼穑身影、孕育希望的名字。

  仲春新雨后,空气愈见清新,施茶湖畔春意盎然。绿树掩映中的施茶湖粮食烘干专业合作社分外静谧,除了枝头时而骤起的几声鸟鸣,只有远处飘来的一两声犬吠。

  “你别看现在很安静,一个多月后小麦收上来,这里就会车辆穿梭、机器轰鸣,热闹的场景一直要延续到年底。”花桥村党总支第一书记袁祖发笑着说。这个合作社,虽然占地面积不大,但离村里最远的田只有2公里,不仅解决了村民们卖粮难的问题,还减少了运输损耗。最重要的是55户村民通过成立合作社入了股,摇身一变成了“股东”。

  花桥镇花桥村总面积8平方公里,半山半圩,境内辖20个村民组,总人口2866人,拥有水面面积1000余亩,耕地面积3515亩。2017年,花桥村成为原芜湖县首批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和“三变”改革试点村。据袁祖发介绍,当时村里缺少能够持续创收的村集体经营资产,只能将村办公用房和村级道路设施等作为虚拟经营性资产,进行折股量化,而村民的股权证书也只是个“概念”。

  要让村民的股权由“虚拟的概念”变成“现实的红利”,就需要有既发挥集体经济资源优势又有市场发展前景的经营性资产,建什么?怎么建?一时成为摆在村“两委”班子面前的难题。“大家于是不停地找项目、想点子,也‘走出去’,到先进地区学习取经。”袁祖发说。

  不久,转机出现了。“一次外出学习时,我们接触到了粮食烘干设备,这对我们启发很大。我们回来进行市场调研发现,离花桥很近的水阳镇是10万亩粮食主产区,而我们周边没有规模化的粮食烘干企业,粮食烘干储备市场需求十分广阔。”袁祖发说,说干就干,花桥村申报了该建设项目,并争取到国家扶持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110万元。

  粮食烘干储备建设项目,一期引进两台30吨烘干设备,日粮食烘干处理能力90吨,年粮食烘干处理能力达1万余吨,预计要投入约230万元。建设项目预算出来后,袁祖发倒吸了一口凉气,除了将争取到的项目资金110万元用于专业合作社的集体入股资金外,项目资金还有120万元缺口。怎么办?村“两委”班子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,专门从村集体积累资金中再拿出100万元,作为合作社集体股份。剩下的20万元,村里发起设立合作社,希望以此形式带动百姓入股,共同致富。“我们当时也有顾虑,都是‘摸着石头过河’,老百姓亏了怎么办?”袁祖发坦言。最终,通过广泛宣传,在村干部的带头下,共有55户村民按照每户最高不超过5000元,最低不少于100元的出资额进行投资入股,共筹集股金22.02万元。袁祖发介绍道:“这样不仅解决了粮食烘干储备建设项目的资金缺口,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村集体资金变股金、村民变股东、资产变资源的‘三变’改革目标,让村民主动参与到了改革中来。”

  很快,一座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的钢架结构库房在施茶湖畔拔地而起。2018年初,项目正式建成并交付使用。项目从规划走到了现实,这时“如何经营?由谁来经营?”又成为摆在村“两委”班子面前的一个问题。“我们首先必须保证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,而现实情况是我们村委会一共只有5人,平时还要忙于村里其他事务,分身乏术。”袁祖发告诉记者,合作社为此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,将粮食烘干储备项目整体出租给有专业运营能力的人来经营,初始租金每年8万元,并以每年5%的幅度递增。同时,按4.5%的利率对股东进行分红。

  当年夏收,施茶湖粮食烘干专业合作社不仅“消化”了本地农民的粮食,还吸引了水阳镇等附近地区的大批粮食。因物流运输成本低,且收购价格相对较高,广大农户得到了真正的实惠。投资入股烘干专业合作社的55名股东,除了定期收到来自合作社的分红,还能够享受到花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“红利”。

  2019底,该村在尝到“甜头”后,又开始了“大动作”,在烘干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粮食产后服务中心,扩建厂房、增加设备。除投入项目补助104万元外,村集体再次入股50万元。

  集体经济壮大后,受惠的还是群众,去年村里投入了80万元打造花桥村人居环境示范点,村里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提升,并获省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、省卫生示范村、市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、市改革示范村等荣誉。“目前花桥村已经实现道路到户,全村的路灯也建了‘一大半’,今年内将全部建成,并且路灯电费全由村里支付。”走在干净的村道上,袁祖发自豪地说。(记者 戴卿 李扬 付君兰 陆婷婷)

声明:本媒体部分图片、文章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:025-84707368,广告合作:025-84708755。
5843
收藏
分享